下面的文字都是我用语音输入的,所以很有可能会显得絮絮叨叨。这也没办法我只是记录一下而已。
之前
我是在7月20号的晚上坐T136次列车,在21日的早晨抵达杭州的。杭州这个城市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非常热,不过在火车站那边其实还好。等我到城区里就非常非常热了,而且湿度很高,走一会儿马上就开始出汗了。从火车站去我住的地方其实挺近的,完全没有必要坐地铁,但是我还是体验了一下。刚上地铁我的第一感受其实是人挺少的,这杭州。它不像北京地铁那样,随时都是有很多人,你完全挤不进去那种。下了地铁,走了还是挺远的一段路才走到我住的地方——一个青旅,但是我们订的其实是双人间,也就是说我们在青旅里面住正常的房间,而不是住真正的青旅床位。
我其实觉得自己出行对所谓的生活质量没那么高的要求。我很愿意坐绿皮火车,也很愿意住青旅,我觉得这完全没什么,这不是需要多花钱的地方。但如果有机会的话,我吃饭还是可以吃好一点,这个是我觉得应该花钱的地方,而不是住好的却吃得抠抠搜搜。我觉得这完全没必要。当然,如果你很富裕的话,那确实可以住好的、吃好的,但是我显然不是那种非常富裕的人。在某种程度上,我甚至觉得这样一种穷游的方式会是更适合我的选择,因为在目前的阶段来看,我们之中的大部分人其实都还是在向家里要钱,几乎没有自己赚钱的能力。而我自己呢,有那么一点赚钱的能力,但是我赚的钱不多,这就导致了我得用这一小笔钱创造更大的体验。
我们在杭州其实没怎么出去玩,更多的时间就是四处走走,也没去什么著名的景点,顶多就是去了一趟西湖。在那个湖边拍了张照片之后就没做什么了。其实这和我理想中的旅行差距挺大的。我觉得我们作为很好的朋友,这次旅行的体验应该会非常好,因为本质上来说我们好像还没有一起出去玩过。但实际上在杭州消费很高,我这个朋友好像就有点放不开手脚,然后他好像也没什么主见说去干什么,似乎也没有特别大的兴致。
23号的时候我们就去湖畔研创中心了。当天在那儿进行了签到,签到之后就自由走动了一下,见了一下我的队友Nicole老师。然后就是我的那个朋友在我和Nicole老师聊天的时候非常沉默。我不知道是他嗓子不舒服还是怎么着,反正他就是没怎么说话,感觉他其实对这种社交场景还挺不适应的。从这个角度上来看,我和他的差异其实已经非常大了。现在维系我们这段友情的纽带,并不是说我们之间还有什么所谓的共同语言之类的东西,更多的是一种共同的记忆。对,就是我和这个人有一种非常深刻的、有根基的联系,这种根基在某种程度上并不会随着时间的消逝而变得更淡薄,或者说消逝的幅度非常小,这个时间跨度是非常长的。在23号的晚上,我请他最后吃了一顿饭,然后他应该就回去了,没有再来湖畔中心了。我指的回去不只是回酒店,而更是回到家乡。
黑客松开始之前大概是这么一个过程。
23日
我记得在23号其实是比较闲的。当天晚上是开幕式,然后我们甚至还没有见到最后一位队友王宇老师。开幕式其实挺无聊的,就是请一堆嘉宾上来说话而已。但很抽象的一点是,其中一位嘉宾(应该是一个播客的主持人)和一个行业大佬,他们居然聊着聊着就被主办方强行请下台了。我觉得他们被请下台的方式非常不体面,他们应该被尊重一下。比如完全可以小声在他们耳边说”时间快到了,您这边看一下”之类的话,而不是直接打断人家的话让人家下来。
23号晚上我们开了一个小会讨论各自的idea。其实我最初的想法是做一个agent,它的作用是生成一个工具网站。因为目前市面上有很多小工具,比如JSON Formatter、Base64 Decoder之类的东西,这些小工具分布在互联网各个角落,而且一般都有很多广告。我觉得这个现状需要改变。基于这样的背景,我想能不能做一个agent,用自驱动的方式来生成一个庞大的工具网站。这个agent可以生成各种小工具,聚合在一个网站上,用中心化的方式访问这些以往分散在各个网站、充满广告的小工具。
Nikko老师的idea是他之前和我聊过的做一个播客的翻转卡片,Alpha老师的idea是做一个组队匹配系统(针对这次黑客松场景的产品)。王宇老师好像没说什么idea,所以我把他说的idea给忘了。
当天晚上讨论后其实没有得出什么结果,我们就直接预约酒店回去睡觉了。到达酒店时的情况很抽象!预约系统显示我们已经没时间到酒店了,但酒店房间又显示不够。我们很早就约了酒店,大概11点赶回去。酒店大堂里有很多人排队,我们以为也要排,但他们说”没过期的赶紧过来签到”,所以我就去签到、扫码。更抽象的是他们居然没给我房卡,我也不知道室友是谁,完全联系不上。酒店前台让我直接上去敲门,我上去后发现怎么敲门都没人。当时有点恼怒,但其实当晚我的心态挺平和的,没想到自己已经进化到这种层次了。比如在路上,别人超车、骂我,我都没有特别大的情绪波动,感觉自己已经做到了心态上的平和。
当天晚上我的室友是一个北京大学的直博。其实我对这种学历之类的东西没什么兴趣。北京大学的直博也就那样,因为他家就是北京的,考北京大学对他来说难度没那么大。
24日到27日
二十四日,我们终于想出了自己的idea,其实也就是Alpha老师说的那个做一个组队匹配系统。但是我们这个组队匹配系统呢,它其实还是有些花样。这个花样就是说:首先我们是引导你自己来更好地认识你自己,然后在你更好地认识自己的这一个过程当中,我们的agent也会对用户的画像进行一个更清晰的构建。有了这些对用户画像的认知之后,我们再通过一些心理学上的量化指标,比如Big Five、OCEAN、MBTI等,来构建出一个更精确的量化的用户画像。然后基于这个量化的指标,我们通过一个算法得出一系列的权重,再根据这些权重对用户和其他用户进行connect,也就是所谓的匹配。而且我们的这个匹配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内容匹配(你点一下我点一下然后聊天),而是一种完全自动化的、基于agent的匹配,也就是说可以把我们这个项目理解为一个赛博婚介所。
其实现在看来,这个项目最大的优点其实是我们的UI做得很漂亮,还有就是”引导自己认识自己,然后代理用户进行社交”的这个理念,我觉得也挺好的。我们选择的赛道是”All We Do·何以为人”。我们是如何体现这个赛道的呢?就是说我们利用agent技术首先引导用户认识你自己(而且你自己就只能是你自己,你不可能是别人,也不可能被AI所取代),然后基于这个认识,我们就利用agent带你跳过一个非常没有意义且浪费时间的人与人之间初步沟通认识的阶段,直接到线下沟通认识的真正意义上的社交阶段,这个就是所谓的”何以为人”。
这几天的生活是什么样的呢?就是我们早上其实没有一个传统意义上的”早上”的说法。我们一天之中大部分的时间都在写代码、做产品、设计UI这些事儿上面。我和王老师的任务其实是非常重的。特别是我的任务就是实现Alpha老师的设计图。这个设计图用vibe coding的方法是实现不了的,需要人工进行各种调整,什么matching啊、padding啊,这种乱七八糟的事儿,调整这些东西就要搞大半天。实际上我们的做法还是偏直觉性的,虽然我们团队好像大家都是J人。
好像这一次也是我们大家的第一次hackathon,所以也不是说去指责什么吧,但是我们确实还可以做得更好一些。我们更应该做的就是在一开始明确一下自己到底应该做什么,然后明确了之后就立刻开始做出一个MVP出来,而不是在各种等待、摸鱼、混乱之中等着别人去处理,这个是完全不work的。
我觉得一次更好的hackathon应该是:大家先有一个很好的idea,然后我们对着这个idea给出一系列的行动方案,先讨论哪些方案不可行、哪些方案是好的,最后再照着这些方案一个一个地实现。并且在实现的过程中,我们要估计一下这个方案是不是真的可行。很明显我们这一次的方案就几乎是不可行的,因为对于前端还是后端来说任务都太大了。这不是说我的能力或者王老师的能力有什么问题,或者说Alpha老师就那么不切实际,而是我们的沟通交流上还是存在很多问题,所以这一次我们没能拿奖也在意料之中吧。
而且实际上很多熬夜的时间效率是非常非常低的。我也觉得我们并不应该熬那么多的夜,应该11点左右去睡觉,睡到明天早上六七点钟起床,然后开始写代码工作一整天,这样的效率我觉得反而会高很多。我最极限的一天好像是喝了7杯那种咖啡,就是那种速溶的一个shot。那种shot的力度其实不是很大,所以我一般2-3个shot放在一杯里。有一天晚上喝了之后,我甚至感觉自己要猝死了,之后就不太敢喝了。这其实确实挺危险的,没必要强行用咖啡因来维持自己的清醒,特别困就应该去睡觉,这样才是保证效率的最佳方式。
24日的晚上我没有回到酒店,而是进行了一整晚的社交。大概是和之前聊过的一个朋友见了一面,然后我们一起去散了散步,聊了一些社会学之类的话题,其实还是挺愉快的。回到场馆里,我也去他们的工位看了一下,又聊了一下。那个晚上我本来是想写一些代码的,但是很累就没有写任何代码,直接去找各种人社交了,什么玩Linux的小孩、玩硬件的,各种人我都认识了一下,和他们聊得还是挺开心的。通过这样的方式,我确定自己确实是一个挺extravert的人。
Expo
27号的凌晨4点左右,实在撑不住了就睡了一觉。本来不打算睡很久,没想到一觉直接睡到6点多钟(具体几点记不清了),反正快到提交项目的截止时间了。当时王老师也在睡,Alpha老师也在睡,Nicole老师不见人影。我们甚至是在50多分才提交项目的——你要知道7点就截止了。虽然我们说要chill一点,但这确实体现了准备不够充分。
最后的时间里,我对接了一下王老师写的agent。其实王老师写的agent也挺荒谬的——不就是加了一些prompt,然后给了一些多模态的接口,可以识别语音、文字、图片之类的东西。这个东西其实体现不出王老师这几天的工作量,但我相信他还是做了很多事的,不然也没必要熬那么多夜。
然后七点之后我去酒店睡了一觉,只睡到九点就回来了,因为九点之后要布置Expo。其实我挺后悔这么干的,因为九点的时候我其实非常困,没有任何精力去和别人维持社交。虽然我自称是extrovert,但实际上我和别人社交还是需要一定能量状态才能更好地维持的——不是说我在低谷状态和别人社交就能充电。我本身得有一个基础能量状态,才能和别人社交,然后通过社交获得更多能量。
所以最后在Expo里,我大概只坚持了一个小时不到,就又去那个蓝盒子那儿睡觉了,睡到2点多钟才起床。那时候Expo好像都结束了,这确实是挺大的损失。因为当时可以结识很多人,但我睡觉就什么机会都没有了,只有最后才能有机会去结识一些人。
Overview
这次活动当中其实也出了很多抽象的事,比如有人随地拉屎、泄露参赛选手隐私、不合理的处罚等各种乱七八糟的事。但是我总归觉得,这次活动无论对我还是对整个community来说,都是一次非常有益的创举。它并非所谓的那么糟糕,或者说是一个完全没有价值的事。但确实因为主办方本质上是一群高中生,他们在很多地方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各种幼稚、不成熟的处理方案。
这次活动对我的意义,首先它让我对一些所谓的优秀人士进行了”祛魅”——比如名校博士、海外本科、留学海归之类的人。这次我充分in-person地接触到了这些人,他们其实并没有想象中那么触不可及。这就印证了一个观点:所谓的世界都是一个草台班子。我们觉得他们神秘,只是因为我们之前没有接触到他们。一旦和他们有了in-person的接触后,你就会发现他们并非不优秀,但也没有云泥之别的差距。这给了我很大的希望——像我这样的小镇出身,将来未必就不能达到很高的高度。
还有一个收获就是见识到了各种创业和投资。不管怎么说,这个时代还是一个大有可为的时代。前方的路其实还有很多可能性和完全不可预测的未来——我的未来并非一个线性增长的过程。所以将来我可能会考虑去德国留学、在国内读研、创业或者考公务员等等。我的选择是无穷无尽的,关键要看我自己的志向在哪里。一旦选择了这个志向,我就得考虑未来几十年的想法和做法。